最准平特三组三连肖澳门平特
|收藏|设为首页
课程思政主题元素
案例八 小口罩里有“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3-09-17 浏览次数:10

案例描述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和《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

19世纪,人类发现细菌,口罩也就被发明出来了。长期以来,人类并不知道病菌有可能危害健康,医学界也没有明确的消毒概念。口罩正式在医学界被采用,是在人类发现了空气中存在病菌之后。

1861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会使食物腐败的微生物。

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路格(Cail Flugge)证明,医生在手术中直接面对创口,容易引起伤口感染。

1897年,德国医生米库利奇(Mikulicz)提出在为病人施行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应将口、鼻、胡须用一层纱布遮住。

弗路格指出“从外科医生咽部和龋齿中可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讲话时唾液内的细菌会污染伤口”弗路格的学生米库利奇做了有关细菌学的临床试验,发现当不戴口罩时,在培养皿45厘米60厘米之外高声演讲、在2外咳嗽以及6外打喷嚏培养皿内均有细菌生长;每次张口说话都可播散到空气中许多细菌。此后,米库利奇提出:在为病人施行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应该将自己的口腔、鼻腔、胡须用一层纱布遮住以避免唾液飞溅到伤口上。

同年(1897年),米库利奇的学生胡伯纳等人在纱布内放置了细铁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解决了佩戴口罩呼吸不畅等问题。口罩成为了较好且价廉的预防伤口感染的工具。

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制作了一种六层纱布口罩。经过多次实验后,保罗·伯蒂发现只有6层纱布的口罩才可以预防细菌经飞沫传播。他将口罩缝在手术服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过来就行。但这种口罩需要一直用手按压,极不方便。后来,他在口罩两侧增加了两条带子,下边两条牢牢地缝在手术衣领上,上边两条系到人的头部,口罩的结构又进化了一步。

1910年,哈尔滨暴发鼠疫,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发明“伍氏口罩”。

1910年1月,一场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4个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负责调查处理。他发现肺鼠疫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于是对哈尔滨进行全面布控,同时发明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这种口罩将9寸宽的普通外科纱布剪成3尺长,每条顺长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长4寸、宽6寸、厚半寸的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每条长15寸,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下尾分别经耳朵上、下方缚结于脑后。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伍连德调动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供应给市民,并且很快被民众接受。

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人们被强制要求戴口罩。

1918年,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传染病“西班牙大流感”,从美国堪萨斯州为起点,向欧洲、全世界传播。到了1919年底,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遭到感染,死亡人数约为5千万到1亿人。其中西班牙受灾严重,有八百万人死亡。疾病蔓延期间,口罩成了标配物资,不戴口罩的人,会被逐出公共场所,甚至会遭到判刑。也是从西班牙大流感开始,公众第一次真正认识到科学佩戴口罩对于防疫是多么重要。

1943年,美国海军医师恩格弗雷德(Engel fried)和费罗(Farrer)强调制作口罩的纱布一定要致密,指出用无浆40~46支23厘米×27厘米6层纱布制作的口罩可滤过90%的口腔细菌。

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使口罩再次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增加了10倍。一位建筑师表示在墙上见到过厚达4英寸的含硫污垢,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使数千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12月5日到8日,有4 000~6 000人死亡。此后2个月,又有近8 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期间,口罩成为伦敦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1967年,美国3M公司开始设计和生产防尘口罩。

现代意义上的防尘口罩使用的是无纺布材料,起源于1960s~1970s的美国。美国3M公司基于无纺布和静电纤维滤棉的专有技术,从1967年开始设计和生产防尘口罩,当时恰逢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法(1970)》颁布和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5HA)成立,美国国内的劳工职业健康和保护得到全面的加强,有力推动防尘口罩的应用和更多新技术的研发。如今被人们熟知的3M口罩、KN95/N95都属于其中的发展和分支。

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使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就护理“非典”患者发布了相关防范措施,建议应减少暴露于空气的时间以减少空气中飞沫传染的概率,其中特别推荐使用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N95级认证的防护口罩。

N95型口罩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认证的9种防颗粒物口罩中的一种,“N”的意思是不适合油性的颗粒,“95”是指在NIOSH标准规定的检测条件下,过滤效率达到95%,而KN 90的测试标准与N 95完全一致,只不过过滤效率为90%。

2012年,被称为“PM 2.5口罩元年”。从2012年9月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大众不得不增强呼吸防护意识,PM 2.5防护产品走俏市场。其中,口罩成为消费者们选购的热门商品,包括普通无纺布口罩、医用口罩、KN90口罩、N95口罩等。

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暴发,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走近民众。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由于新冠肺炎极强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口罩成为最紧俏的“必需品”。

思政映射点

一个小小口罩的历史折射了人类呼吸防护的进化史,小口罩里有“大文章”。

口罩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是隔离病毒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安全屏障,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口罩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力武器。

(1)新冠肺炎病毒是以人为载体,通过呼吸道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及接触性传播。所以,减少聚集,阻断飞沫传播、出门戴口罩是最有效可行的措施。  

(2)无论是医用外科口罩还是N95口罩都能有效阻断飞沫传播。医用外科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为熔喷布,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0.5~10µm,具有很好的过滤性、屏蔽性、绝热性和吸油性,能够有效阻断飞沫传播,起到一定预防作用。N95型口罩对空气动力学直径0.075µm±0.02µm的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

3)正确佩戴口罩。禁止露出鼻孔、禁止口罩带反。口罩鼻梁处的缝隙需要处理,很多口罩在鼻梁处都带可折弯的金属条或者塑料条,需要佩戴是根据自身脸型适当压折,防止鼻梁缝隙漏气。

4)口罩外层在带完之后不要用手触碰,因为口罩佩戴了一天之后在外层可能已经积累和阻挡了部分污染物,因此口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更新。

5)病毒携带者戴口罩也能够阻断病毒传播途径,预防在聚集的人群中引起群体性传染。

6口罩取下后,最后密闭丢弃。

总而言之,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