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准平特三组三连肖澳门平特
|收藏|设为首页
课程思政主题元素
案例五 毫不力己 专门利人—诺尔曼·白求恩
发布时间:2023-09-17 浏览次数:10

案例描述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暴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白求恩坚持把自己的战斗岗位设在战场最前沿,“哪里有伤员,我们应该到哪里去,不要等伤员来找我们。”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白求恩直接参加了雁宿崖、黄土岭等11次战役战斗的救治工作,亲自为1 290余名伤员施行手术。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给他的同事和病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白求恩大夫看到一个股骨受伤的病员却没有用夹板固定,就立刻询问是哪个医生负责的,后得知是夹板用完了,就严肃地说:没有夹板是理由吗?难道我们就只等着现成的夹板吗?战士们没有武器不也照样上战场打仗吗?没有夹板,医生就应该想办法做几个。于是,白求恩带领医生和木匠们做了一批夹板,供伤员使用。

白求恩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他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游击战争中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他还倡议成立特种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他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战场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他曾带领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了71台手术。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时,他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

当年,白求恩对每天的手术、伤病员的病情变化都要做医疗总结,哪怕夜里一两点钟,也要用打字机把一天工作的情况打印出来。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照护员的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使你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他们看作是你的父兄。实在说,比父兄还要亲切些,因为他们是你的同志。”这些话,是他的精神支柱。白求恩工作起来经常废寝忘食,伤员多时,他十几个小时不下手术台,这种忘我精神,感动教育了许多人。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血300毫升,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

1939年10月28日,日本兵开始对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冬季大扫荡”。当时哨兵们紧急催促白求恩医生尽快完成手术撤离,就在此时,他在抢救伤员的时候不小心刺破了自己的手指,作为医生他迅速把手放入消毒液中消毒。虽然他知道自己很可能面临被感染的危险,但是那时他已没法顾及自己,还是坚持先把伤员的伤口处理好。然而白求恩已经被感染,他的手指开始发炎,且炎症逐渐扩散。11月1日,白求恩又一次在手术台抢救一名伤员,而这位伤员的炎症传染性较强。不幸的是,此次治疗让他已经发炎的手指二次感染,手指发炎让他疼痛万分。11月7日,一生都在挽救他人生命的白求恩自己却倒在了病床上,不仅手指炎症恶化扩散,又连续高烧,于11月12日,天还没亮,他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思政映射点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并在文中指出白求恩精神就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就是毫不力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的精神。护理工作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其精髓就在于奉献,其价值和意义是通过珍爱生命、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来体现的。白求恩同志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就像是一座灯塔,为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指明了方向。

白求恩精神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医护工作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今天我们践行和弘扬“敬佑生命、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就是对白求恩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医疗卫生行动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在当前医疗体制剧烈变革时代,引导医学生弘扬白求恩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毫不力己、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