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准平特三组三连肖澳门平特
|收藏|设为首页
课程思政主题元素
案例二 “万婴之母”—林巧稚
发布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10

案例描述

她,终身未婚,却从不觉得孤独;她,没有子女,却是世上最富有的母亲;她,是许多母亲和婴儿的守护天使,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她就是我国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院士,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稚先生。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出生于福建思明县(现厦门市)鼓浪屿,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著名妇产科专家,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一己之力,中国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降低了300500%。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她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18岁那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一路走下来,林巧稚或许就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20岁那年的一则招生信息,却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命运。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落成,面向全国招生。林巧稚闻迅,毅然放弃了父母为她设定的“教育人生”,北上投考。

林巧稚考入协和还是被破格录取的,因为她在应考的过程中,遇到意外:在林巧稚考试时,同考场的一位女考生中暑晕倒了,林巧稚没有犹豫,果断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那位考生。可是当她忙完这一切的时候,考试已经结束了场考试是她一向最擅长的英语考试因此,她只能失望回去了,对考试结果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然而幸运女神眷顾了她,在一个月之后,她竟然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后来她才知道,是那位监考老师专门为林巧稚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赞了她的医者仁心和她已经考完的功课成绩,才得以被破格录取。

经过8年苦读之后,原本25人的班级陆陆续续只剩下16人,林巧稚的成绩则一直高居榜首,还获得协和的文海奖学金,这是协和学生的最高荣誉,她也成为了首位获得该奖的女学生。

林巧稚获得优异的毕业成绩,协和医院的每一个科室都向林巧稚抛出了橄榄枝。可她偏偏选择了当时尚在起步阶段看上去没有什么发展前景的妇产科。

在那时候,人们还大多依靠产婆来接生,产妇的死亡率达到了可怕的1.5%,新生儿的死亡率更是高达16%,犹如走了一遭“鬼门关”。林巧稚决心做个好医生而当时学校有禁止女医生结婚生子的规定许多人都望而却步,但她没有放弃

过了没几年,学校那条不合理的规就被废除了。但林巧稚却抽不出时间来谈感情了,她将自己每天的多数时间,都投身到了产房中,就连她的生日都是在产房度过。她说:我能在产房过生日,很有意义,当小宝宝在那天出生时,那哇哇的啼哭声,就是动听的生命赞歌,是我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

林巧稚时刻替病人着想,从不过度医疗,能吃药就不打针,能不做检查就尽量少做检查。对于前来检查又不好意思的女性,她总是一边检查治疗,一边轻声细语地告诉她们其中的科学道理,并且鼓励她们定期检查,有利于身体健康。许多女性当时并不好意思去检查,林巧稚更是一遍又一遍的去走访去科普,让女性更少受伤害。

林巧稚每天早上去到医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房。跟着她进行查房的医生、实习生常常挤满了整个病房林巧稚也利用这个机会,认真给那些医生、实习生上课。一次,她带着学生观察产妇分娩的过程,这个手术在当时很多学生看来很平常,但是她不厌其烦地要求他们写观察报告。最后,作业交上来,她只给了一个学生的作业评了“好”字,只因为他的报告上多了一行字:“产妇的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其他的学生们很不服气,林巧稚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要以为这句话无关紧要,只有注意到了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从而发现产妇种种预料不到的变化。”

16  林巧稚查房

林巧稚一生中接生了五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其中还包括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7日这一天,林巧稚在医院产房里忙活了几个小时,随着连续不断的啼哭声传出,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男婴的父亲还没想好名字,便先用“袁小孩”来为婴儿命名。后来,父亲为他改名为“袁隆平”在几十年后,他研制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除了袁隆平,林徽因、冰心的孩子也都是林巧稚接生的。

在林巧稚接生过的孩子中,有不少名字叫“念林、爱林、敬林、仰林”,这是大量父母为表达对林大夫感激之情的表达方式。所有经林大夫之手接生的孩子,都有一份特别的出生证,上面有她的亲笔签名“Lin Qiaozhi's baby”。

对于前来就诊的病人,不论是穷苦贫困还是位高权重,林巧稚都一视同仁。有时候护士会提醒她,待诊室里有早已约定等候的特殊病人。但她直言道,病人不是特殊的,病情才是特殊的。康克清在回忆林巧稚时说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

新中国成立时,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但她却没有去参加。她跟身边同事说:“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需要守护在她们身旁。我只愿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10月1日那天,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林巧稚正手握着手术刀,在为一位产妇做剖宫产手术迎接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1962年初,林巧稚收到内蒙古包头市一女工寄来的求救信,信中说,她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出生后不久全身发黄死去,现在是第五次怀孕,已经七个月了,她求林巧稚想想办法,帮她救孩子一命。林巧稚从来信述说的症状判断,孩子应该是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溶血病,这是一种因为母子之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当时新生儿黄疸在国内还没有存活的先例,哪怕是在国际上也罕有完全治愈的记载。为了这个病例,林巧稚一连几天,下班后就钻进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世界各地的最新医学期刊,寻找着针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最后,她决定采用新生儿脐带换血的手术方法来挽救新生儿的生命,并且亲自主持手术。凌晨六点,胎儿出生,几个小时后就开始发黄,林巧稚有条不紊地启动手术,经历了两次换血,共800毫升的血液流入新生儿体内。经过两天两夜的观察,手术成功了,孩子身上的黄疸终于消退,孩子活下来了!这个孩子,被热泪盈眶的夫妻满怀感激地取名为“协和”。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总是放在床头,这部电话的那头就是妇产科。林巧稚说:“床头的那部电话,就是我今生的伴侣。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因病陷入昏迷。弥留之际,她仍然惦念着产房的产妇和孩子,她突然大喊:“产钳!产钳!好!出来了!”这位为了数万产妇和孩子奉献一生的女性,在微笑中去了另一个世界。

林巧稚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心中装着千千万万个孩子,她曾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它胜过人间一切悦耳音乐。她终身未嫁,形单影只,但是她的内心,却无比地强大富足,哪怕因病卧床,她依然坚持完成了50万字的医学专著《妇科肿瘤》。她是不曾做过母亲的“万婴之母”,她被形容为火焰和磁石,一生都在为了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奉献着自己能拿出的一切。

林巧稚逝世后,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5月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其中的“毓”为培育养育之意,是对其一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的纪念。

思政映射点

有一种伟大叫平凡,有一种爱心叫坚守。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林巧稚只看病,不看人,在她的眼中病人没有贵贱,只有差异。对于病人,哪怕只有1%的希望,她都付出100%的关爱和努力。对于医学,哪怕只有1%的疏忽,她都零容忍。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她选择了事业,为事业终身未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纵观林巧稚的一生,她对于妇产医学的热爱本质上源于心中的医者仁爱与无私奉献。“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这是林巧稚的墓志铭。林巧稚用一生的时间做了一件事,那便是舍一己私利去救助与帮助他人。她用爱铺满遍布荆棘的路,用一生成就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