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准平特三组三连肖澳门平特
|收藏|设为首页
课程思政主题元素
案例四 “医圣”张仲景
发布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10

案例描述

张仲景(150154年-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后人誉为“医圣”。

医学的发展轨迹从来都与社会的现实医疗需求密不可分。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发,瘟疫流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于是,他发奋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者。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他对民间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流传后世

张仲景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学习。他在《伤寒杂病论》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还有非常高的医德。我们今天吃的饺子也与张仲景有关饺子的发明正是在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后告老还乡的途中。正赶上一年的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后面就慢慢的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饺子。

思政映射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医圣张仲景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家的拳拳爱国之心,因为爱这个国家,所以不忍百姓处于水火之中。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赤诚的情怀,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

中医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除了其本身的精妙之外,更因为这些医术高超又仁心仁德的继承者们,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和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世的探索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