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准平特三组三连肖澳门平特
|收藏|设为首页
课程思政主题元素
案例六 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
发布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12

案例描述

张金哲,1920年9月25日生,天津人。中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1950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建立小儿外科专业;1955年调入新建北京儿童医院。 2000年,张金哲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颁奖词中写到:“代表了13亿人口大国3 000多儿外科医生,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技术水平成绩;所领导的小儿外科对世界有贡献,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贡献。”张金哲因此被国际儿科学界尊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1948年前后,多地医院的产科病房遭遇了可怕的“皮下坏疽”风暴,就是新生儿极易发生的急性皮下组织细菌感染化脓,传染性极强,致死率100%。眼睁睁看着娇嫩的新生儿一个个死去,已是住院总医师的张金哲焦虑万分。他觉得如能抢在发生大面积感染前,把患处切开放出脓血,或能救人于水火。虽然这个想法在患儿尸体上实验证实可行,但在“化脓未局限、未熟透,不准切”的传统医学禁忌面前,中西医老师们均不支持手术治疗。

万没料想,此时张金哲刚出生3天的二女儿也不幸被传染上皮下坏疽。甚至来不及和妻子商量,他冷静而果断地拿起了手术刀,自己的女儿总可以试吧?不做手术就是放弃女儿的生命,这样做了,至少有了第一例实验样本。结果,女儿得救了!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张金哲的手术方法得到了推广,使得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近100%下降到5%。

中国自古就有“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莫医一小儿”之说。但是有了那次“拿自己女儿开刀”的经历后,张金哲认真地把目光转向了一片荒漠的小儿外科学。

20世纪50年代初的“新世界”里,张金哲在中国儿科学奠基人诸福棠的支持举荐下,决定接受挑战,创建全国第一个小儿外科,完成了人生又一个重要抉择。

新中国第一次卫生会议后,张金哲被调到北京儿童医院,正式创建小儿外科。那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一切归零,手里仅有从小儿内科病房分出来的5张床和一本书儿科主任秦振庭从美国带回的《小儿腹部外科学》。

没有诊断和手术用的器械,何来小儿外科?可那正是西方“卡脖子”的时期,没有什么条件是可以坐等来的。

好在动手创造是张金哲的强项,幼年时他就喜欢蹲在木工身后一看半天,大学时期重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养成了他手脑并用的习惯,具有极强的应变实操能力。他索性在自己家里开“作坊”,动手自制和改良儿童诊断及手术器械。这个能讲一口流利英文的西医才俊,竟然白天上班,晚上做工,变成刨锯凿切全能的小工匠。小作坊里先后诞生的50多项发明设计,全部针对儿童外科诊断和手术中那些绕不开的急难险重。这些简易“神器”通过交流直接带动和提高了全国小儿外科的水平。

20世纪60年代,新生儿的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率占到肝肠外科的第二位.当时国际上通行的方法要做三次手术,术后死亡率高。张金哲转变思路,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手术,只需一次手术,患儿康复率大大提高。1965年张金哲发表了论文《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在国际医学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探索出的这种手术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为“张氏钳”。

国际医学界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两项创新发明特别耀眼,“张氏膜”“张氏瓣”等。每一个命名的背后,都蕴含着张金哲减轻患儿痛苦的核心理念和创新精神。他在小儿外科上的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即使在文革“靠边站”时期,张金哲也没停,一面自制清扫卫生的工具,一面研制出第一台儿童心电监护仪。

一手搞硬件创新,一手自身打铁,张金哲闻名遐迩的小儿外科诊断“金手”就是这么“炼”成的:徒手为小婴儿插喉管、用两个手指在胸壁内外为小婴儿做心脏按摩等。至于他亲手做的手术,则创下太多“之最”,仅小儿阑尾炎一项,他就创造了30年1.5万例无死亡的纪录。改革开放后,他主持编写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小儿门诊外科学专著,不断以多领域的新学说、新经验、国家级新成果,影响了整个小儿外科事业的发展进步。

正是由于他的开拓和引领,小儿外科从一个单一学科科室,发展到拥有肿瘤、泌尿、骨科、整形外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十几个学科,医、教、研、防的成熟医学体系,并逐步走向微创化、分子化、数字化。

从医70多年,张金哲一路创新,同时也一以贯之地恪守自己定的老规矩。比如在接诊时,对每个病人起身相迎、起身相送;手诊前先洗手,把手搓热再接触患者皮肤;比如在自己的白大褂的左胸前,用粗笔写上“外科张金哲”,让患者(家属)一目了然,消除陌生感,建立平等关系和亲近感;还包括信奉《克氏外科学》扉页上印的和患者“先交朋友再做手术”等等。

“一个好的儿科医生,一定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张金哲以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践行着他的格言。为了让孩子就医时不再害怕,他去学习变一些小魔术。看诊的孩子被他逗得咯咯笑,亲切地叫他张爷爷。他制定的接诊八字诀:对孩子“多哄少碰”,对父母“多教少替”。他的上衣口袋里,除了听诊器,还有很多小纸条,上面写着小儿常见病的症状。他说:让家长多了解孩子的症状,他们知道我们怎么治疗,心里就不害怕了。

医者仁心,张金哲教授的大爱,是不辜负每一个孩子家长的信任,和每一个患者成为朋友。直到90岁高龄出诊,张金哲还这么做。他认为医生首先要尊重患者,这是最重要的,成人世界是这样,儿童的世界也是这样。他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十六个字:“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

思政映射点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张金哲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首创小儿外科,到20世纪80年代建立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他亲手创造和改良了许多适合于小儿疾病诊断和手术的器械“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这些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发明,不仅救了中国孩子,还救了全世界的孩子,中国小儿外科技术站在了国际前沿。

在张金哲教授身上充分体现了锲而不舍、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医者担当、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操守。2020年9月25日,百岁华诞的张金哲获得三项荣誉“儿科巨人奖”“终身奉献奖”和“大医精诚”匾额。这三项荣誉意在表彰张金哲为我国小儿外科做出的突出贡献,并向他敬业奉献、求实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表达敬意。

医疗领域的工匠精神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是爱心、责任、严谨、奉献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本案例培养医学生在今后的医学生涯中要对患者负责,对生命敬畏,对工作热爱,对技术求精,使其更加适应有挑战的社会,并在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的医疗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永攀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高峰。